|
豬瘟的流行現狀與防控措施!豬瘟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,對養豬業構成重大威脅。為了全面防治豬瘟,保障養豬業的穩健發展,我們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,不斷研發和創新,打造高品質的防治產品和技術。只有這樣,才能確保養豬業在面對豬瘟等疫情時,能夠有力應對,實現持續、健康的發展。
豬瘟,又被稱作“爛腸瘟”,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,其發病迅猛,癥狀包括皮膚出血點、*、高燒和厭食等,且具有極高的致死率。快速診斷與早期監測對控制疫情爆發至關重要,對于有效遏制其大規模爆發、保障養豬戶的經濟利益至關重要。 臨床癥狀分析 豬瘟的臨床表現與仔豬副傷寒、豬肺疫和豬丹毒等疾病有所相似,因此在進行診斷時需格外謹慎。其特征性癥狀包括:體溫維持在40.5℃至42℃的高水平;患豬出現膿性結膜炎;在疾病初期,患豬可能表現出*癥狀,隨后發展為腹瀉;四肢內側、腹部、耳后等毛稀皮薄處,會出現紅色斑點或紅疹,且按壓不褪色;公豬可能出現包皮發炎,擠壓時會有惡臭的混濁液體射出。急性病例通常在發病后約7天死亡,死亡率高達75%左右。對于慢性病例,其體溫呈現不穩定狀態,時而食欲不振,時而正常,腹瀉與*交替出現;患豬行走困難、毛發粗糙、體重急劇下降。病程可能持續超過20天,此類病例的死亡率也相對較高。 豬瘟流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豬群的整體健康水平低下:近兩年生豬價格持續低迷,尤其進入2023年,養豬絕大多數時間處于虧損狀態,導致臨床上對于豬群的營養、保健、治療等投入降低。豬群出現抵抗力下降,對于疫苗的免疫應答能力下降。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:非瘟之后在養殖者眼中只有非瘟和其他疾病,這種觀念導致藍耳病、圓環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感染率逐漸提高,尤其PCV3的檢出率越來越高。疾病感染導致機體不能對疫苗產生良好的免疫應答,使得免疫過豬瘟疫苗的豬群接觸到豬瘟病毒后仍然會感染發病。 飼料霉菌毒素感染:霉菌毒素種類繁多,其中黃曲霉菌、玉米赤霉烯酮、嘔吐霉素等是*常出現的。豬群一旦采食這種飼料則會導致中毒,出現肝損傷、*下降等。 疫苗的免疫程序設計不當:很多豬場的免疫程序是參考其他場制定的,沒有結合自己的實際生產狀況及免疫狀況。尤其對于仔豬免疫豬瘟活疫苗而言,其效果很容易受到母源抗體的干擾。導致抗體水平參差不齊,以及免疫耐受情況的出現。 豬瘟疫苗質量參差不齊:疫苗在出廠的過程必須經過嚴格的檢驗工作,檢測合格才能出廠。但在運輸、保存以及使用過程中容易出現一些問題,導致疫苗的抗原含量下降。免疫后無法刺激機體產生足夠的免疫保護力。如疫苗運輸及保存過程中溫度過高,疫苗稀釋后放置時間過長等。 豬瘟防控重點工作有哪些 豬場隔離:豬場要建立有效的隔離設施,如圍墻、防疫溝、隔離帶等,阻止外來動物進入豬場。在豬場門口設置消毒池,寬度要大于豬場大門,長度為進出車輛車輪周長的 1.5 - 2 倍,池內加入有效的消毒劑,如氫氧化鈉溶液,定期更換。 人員車輛管理:嚴格限制外來人員和車輛進入豬場。如有必要進入,人員需更換工作服、鞋套,經過消毒通道和洗手消毒,并在豬場門口的消毒通道停留 3 - 5 分鐘;車輛要進行全面噴霧消毒和輪胎消毒。 物品管理:進入豬場的所有物品,如飼料、獸藥、工具等,都要經過嚴格的消毒處理。飼料可采用熏蒸消毒,獸藥和工具可采用浸泡或擦拭消毒的方法。 做好日常健康管理:飼養人員要每天觀察豬的采食、飲水、精神狀態及糞便等情況,及時發現疾病早期癥狀,做到早發現、早診斷、早治療。 定期進行疫病監測:定期采集豬的血液、糞便等樣本進行實驗室檢測,監測豬瘟抗體水平和豬群健康狀況。一般每季度監測一次,及時發現潛在的疫情隱患。 預防豬瘟是一項系統工程,需要養殖戶從多個方面入手,嚴格落實各項預防措施。只有這樣,才能有效降低豬瘟發生的風險,保障養豬業的健康穩定發展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