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反芻獸疫高發季,山羊*易感!直接接觸、污染飼料均可傳播,癥狀從發熱到致命腹瀉不容忽視。在全球畜牧業蓬勃發展的當下,小反芻獸疫,作為一種對小反芻動物極具殺傷力的疫病,因其高致病性和傳播性,長期以來備受關注。小反芻獸疫是由小反芻獸疫病毒引起的、發生在小反芻動物上的一種急性、熱性、接觸性傳染病。
一、病原、臨床癥狀
病毒特性:小反芻獸疫病毒屬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,與牛瘟病毒有相似的抗原性。該病毒對外界環境抵抗力相對較弱,對熱、紫外線和一般消毒劑敏感。
流行病學,易感動物:主要感染山羊、綿羊、羚羊、鹿等小反芻動物,其中山羊*為易感。
傳播途徑: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傳播,如患病動物與健康動物的鼻對鼻接觸;也可通過間接接觸傳播,如經被污染的飼料、飲水、器具等傳播,還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。
流行特點:本病多呈地方性流行,在新疫區可呈暴發流行,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。
臨床癥狀,潛伏期:通常為 4-6 天,*長可達 21 天。
癥狀表現: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可分為溫和型、標準型和急性型。溫和型病例癥狀較輕,僅表現為輕微發熱、流鼻液等,一般可自行恢復。標準型病例癥狀較為典型,病初體溫升高至
40-42℃,持續 3-5
天,精神沉郁,食欲減退,鼻鏡干燥,流漿液性或膿性鼻液,咳嗽,呼吸急促。口腔黏膜充血、糜爛,繼而形成潰瘍,嚴重時可蔓延至整個口腔和咽喉部,導致吞咽困難。病羊還會出現腹瀉,糞便呈水樣,帶有黏液或血液。急性型病例病情發展迅速,在出現上述癥狀后,很快因嚴重的呼吸困難、心力衰竭或敗血癥而死亡,病程一般為
1-2 周。
預防小反芻獸疫推薦使用畜小牧的:清溫太保,畜小牧的清溫太保可以消炎、殺菌、抗病毒,快速提高機體*,多用于畜禽的病毒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。畜禽清溫,母畜可用!
二、病理變化、診斷
呼吸道:鼻腔、咽喉、氣管和支氣管黏膜充血、出血,有大量黏液性或膿性分泌物,肺部可見不同程度的實變、淤血和水腫。
消化道:口腔、食道、胃腸黏膜有出血點、糜爛和潰瘍,尤其以皺胃和小腸*為嚴重。
淋巴系統:全身淋巴結腫大、出血,切面呈大理石樣外觀。
臨床診斷:根據流行病學、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。但由于小反芻獸疫的癥狀與牛瘟、口蹄疫等疾病有相似之處,因此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以確診。
實驗室診斷:常用的方法有病毒分離與鑒定、血清學檢測(如酶聯免疫吸附試驗、瓊脂擴散試驗等)、分子生物學檢測(如聚合酶鏈反應、實時熒光定量 PCR 等)。
三、防控措施
疫苗接種:是預防小反芻獸疫的有效措施。目前我國使用的小反芻獸疫疫苗為弱毒疫苗,免疫效果良好。
加強飼養管理:保持羊舍清潔衛生,定期消毒,合理調整飼養密度,保證飼料和飲水的清潔衛生,增強羊只的抵抗力。
嚴格檢疫:加強對小反芻動物及其產品的檢疫監管,嚴禁從疫區引進易感動物,防止疫病傳入。
疫情處置:一旦發生疫情,應立即按照《動物防疫法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,采取封鎖、隔離、撲殺、消毒、無害化處理等措施,防止疫情擴散。
綜上所述,小反芻獸疫給小反芻動物養殖業帶來的危害不容小覷。但通過全面落實疫苗接種、飼養管理優化、嚴格檢疫把控以及科學有效的疫情處置等綜合防控措施,我們能夠在*大程度上降低其發生風險,守護小反芻動物的健康,保障畜牧業的穩健前行。